《以青春之名,铸强国之梦》

发布时间: 2025-09-01 |  来源:甘肃弘毅绿地实验学校 |  点击数:29

微信图片_20250902151809_31_70.jpg微信图片_20250902151822_32_70.jpg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高三二班的谢成真。当晨光穿透薄雾,将操场染成温暖的金色,我们再次肃立在国旗下,目光追随着五星红旗缓缓攀升。那抹炽热的红,曾浸染过革命先烈的热血,曾见证过新中国的诞生与成长,如今更在新时代的风中猎猎作响,成为我们心底最坚定的信仰坐标。而此刻,日历正一页页临近 9 月 3 日 —— 那个注定被铭记的日子,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阅兵仪式的脚步已悄然临近。这场即将到来的盛典,不仅是对历史的深情回望,更是对先辈的庄严告慰,对民族精神的有力传承。

回溯 80 年前的岁月,山河破碎,风雨如晦。从 1931 年 “九一八” 事变后的局部抗战,到 1937 年 “七七” 事变后的全面抗战,中国人民以 “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 的决绝,踏上了长达 14 年的浴血征程。杨靖宇将军在冰天雪地中孤身奋战,腹中只剩棉絮与草根却始终未向敌人低头;赵一曼同志面对酷刑折磨,始终坚贞不屈,留给儿子的遗书里满是 “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的家国情怀;还有那些无名的战士,他们或许没有留下姓名,却用年轻的生命筑起了抵御外敌的长城 —— 在台儿庄的巷战里,他们与敌人逐屋争夺,鲜血浸透青砖;在平型关的峡谷中,他们依托地形设伏,打破 “日军不可战胜” 的神话;在滇缅战场的丛林间,他们顶着疟疾与炮火,为国际援华通道筑起屏障。

最终,中国人民以 3500 万同胞伤亡的巨大牺牲,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不仅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更以巨大的民族牺牲和战略贡献,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筑牢了东方防线。当日本侵略者签下投降书的那一刻,举国欢腾的背后,是无数家庭的破碎,是一代人的青春与生命的奉献 —— 这段历史,不是泛黄的书页上冰冷的文字,而是刻在民族骨血里的 “不忘”,是提醒我们 “何以立足” 的根本。

而爱国,从来都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贯穿历史、映照当下的具体行动。古有岳飞 “精忠报国” 的赤诚,文天祥 “留取丹心照汗青” 的气节;今有一代代中国人用实干扛起家国重任。“两弹一星” 元勋邓稼先,隐姓埋名 28 年,在戈壁滩上与风沙为伴,用算盘计算核数据,让中国拥有了捍卫和平的底气;“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一生躬身稻田,顶着烈日、踏着泥泞,只为让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稳;抗疫期间,无数医护人员剪掉长发、穿上防护服,在隔离病房里与病毒赛跑,用青春诠释 “白衣为甲,逆行出征” 的担当;航天领域,“嫦娥” 探月、“祝融” 探火、“羲和” 逐日的背后,是科研团队日夜攻关的坚守,让中国航天的脚步迈向更远的星辰大海。

同学们,我们常说 “生逢盛世,肩负重任”,可这份 “重任” 究竟该如何扛起?或许我们无法像先辈那样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也难以立刻在科研、国防领域创造惊天动地的伟绩,但爱国的种子,早已在我们日常的每一件小事里生根发芽。

当我们在课堂上专注听讲,把函数的逻辑、文言文的韵味、细胞分裂的原理,学深悟透,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在为未来破解 “卡脖子”的关键技术、传承文化根脉、守护人民积蓄力量 —— 因为今日课堂上的每一点知识积累,都是明日建设祖国的一砖一瓦;正是先辈们在抗战中攻坚克难的精神延续;当我们看到有人诋毁英雄先烈时,能坚定地站出来反驳,用历史事实守护英雄的荣光,这便是对 “爱国” 最朴素的践行;当我们主动学习剪纸、书法,跟着老师了解二十四节气的智慧时,我们是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春的土壤里重新焕发生机,让民族的根脉越扎越深。

再过不久,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阅兵就要举行了。届时,我们会看到威武的受阅部队迈着整齐的步伐通过天安门,会看到先进的武器装备展示国家的国防实力,会看到老兵方阵里那一张张刻满岁月痕迹却依旧坚毅的脸庞。这场阅兵,不是为了炫耀武力,而是为了告诉世界: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那段苦难的历史,也永远不会放弃捍卫和平的决心;更是为了告诉我们这一代人:今日的岁月静好,是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民族的复兴重任,已沉甸甸地落在我们肩上。

同学们,青春的底色永远是奋斗,爱国的行动永远在当下。我们不必等待 ,不必纠结,把对祖国的热爱,融入日常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就是最真诚的爱国。

此刻,五星红旗仍在我们头顶飘扬,那抹红与朝阳交相辉映,像极了我们与祖国共同奔赴的未来。让我们以青春为笔,以奋斗为墨,在民族复兴的画卷上写下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答案;让我们以青春之名,铸实强国梦想!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先进班级  

九年级一班 、九年级三班  、 高一一班 、高二一班、高三三班、高三五班

微信图片_20250902151908_33_70.jpg

供稿:学生处

编发:叶静

审核:范多宝 王勤治

 


版权所有:甘肃弘毅绿地实验学校
陇ICP备2022002736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2202000343号
联系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兰州新区通天河街236号
联系电话:0931-5117862
技术支持:甘肃创科启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