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甘肃弘毅绿地实验学校!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我是七年级二班的周梦琪。
今天,我们将目光聚焦于一种威胁生命的自然灾害——地震。2008年汶川8.0级地震,近7万人遇难;2023年土耳其强震,超5万人失去生命……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破碎的家庭。地震虽不可避免,但通过科学预防与正确应对,我们完全能为生命争取更多“生存空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防震课堂”,学习如何在地震来临时守护自己与家园。
一、读懂地震:知己知彼,方能临危不乱
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突然释放,往往伴随着横波与纵波的“双重冲击”。纵波传播速度快(约5-7公里/秒),表现为地面上下颠簸;横波传播慢(约3-5公里/秒),却带来更强的破坏力,导致地面左右摇晃。这短短几秒的“时间差”,就是我们逃生的关键——地震预警系统正是利用这一原理,通过电波(30万公里/秒)抢在横波到达前发出警报。
行动建议:
•下载“地震预警”APP(如“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开启通知权限。当听到“地震预警倒计时”时,不要慌乱,立即进入“避险状态”。
•了解所在区域的地震风险等级。例如,我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交界处,许多地区需提高警惕。
二、黄金12秒:地震中的生存“标准动作”
地震发生时,留给我们的反应时间往往只有短短十几秒。记住以下场景的“避险公式”,就能最大程度降低伤害:
场景一:室内上课/居家时
•“伏地、遮挡、手抓牢”三步骤:
迅速躲在课桌下、餐桌旁或承重墙墙角,用书包、枕头护住头部,避免被坠物砸伤。
若在高楼,切勿盲目跳楼!远离窗户、玻璃门、吊灯等危险物,不要乘坐电梯。
抓住桌腿等牢固物体,防止因晃动被抛离安全位置。
场景二:室外活动时
•立即跑到空旷地带,远离教学楼、电线杆、围墙等。
•若在操场,蹲下并护住头部,避免被掉落的杂物击中;若在走廊,贴紧墙面,避开玻璃窗。
场景三:震后自救
•若被埋压,保持冷静,用砖块敲击管道、墙壁发出求救信号,节省体力。
•远离可能发生二次灾害的区域:如教室外的围墙附近、老旧建筑旁,避免余震引发新危险。
•检查家中燃气、电路是否泄漏,若有异味立即关闭阀门,打开门窗通风,切勿使用明火或电器。
三、防患未然:从家庭到校园的“防震必修课”
在家庭打造防震“安全岛”:备一个应急包:包括基础物品如手电筒、备用电池、压缩饼干、饮用水、急救包等,特殊物品如家人的常用药品、重要证件复印件、手机充电宝等。
认真做一次家庭演练:与父母约定“地震集合点”(如小区空旷处),绘制逃生路线图,模拟从卧室、客厅等不同位置避险的流程。提醒父母定期检查家中电线、燃气管道,清理阳台花盆等易坠物品。
在校园把演练当“实战”:认真对待每一次防震疏散演练,不打闹、不拖延,按指定路线快速撤离到操场;牢记教室的“安全三角区”(如讲台旁承重墙角落),熟悉教学楼内的安全出口标识;向老师建议:在教室后方设置“应急物资角”,存放手电筒、急救箱等物品,以备不时之需。
四、少年担当:做防震知识的“传播者”
同学们,我们不仅要自己掌握防震技能,更要成为家庭和社区的“防震宣传员”:我们可以向长辈普及“地震预警APP”的使用方法,帮助他们消除“地震恐慌症”;我们可以在社区公告栏张贴防震小贴士,提醒邻居清理阳台杂物、检查老旧房屋隐患;可以提醒身边的亲朋好友关注“5·12全国防灾减灾日”等科普活动,主动学习最新的防震技术(如建筑抗震设计、应急救援知识)。
老师们、同学们,地震的威胁从未远离,但科学与准备能让我们在灾难面前更有底气。当我们学会在书包里常备应急物品,当我们能在演练中迅速反应,当我们能向身边人传递防震知识——这些行动,都是对生命最庄重的敬畏。
让我们从今天起,把“防震减灾”刻进日常,用知识筑牢安全防线,用行动守护校园与家园。愿每一次地震预警响起时,我们都能从容应对;愿每一个清晨与黄昏,我们都能在安全的屋檐下,拥抱阳光与希望!
谢谢大家!
供稿:学生处
编发:叶 静
审核:范多宝 王勤治